成都的面之一二三

成都的面之一二三,甜水面、杂酱面和铺盖面。

甜水面

甜水面,顾名可以思意,大概是甜口的。然而甜其实只是点缀,碗里也并没有汤水。以形起名的话大概也可以叫红油甜粗面。一份即是一碗,一般不分二两三两。从上到下,是面条和碗底的调料,从外到里,是辣椒油伴随着花椒酱油和带有蒜香的糖汁包裹于面条之上。花椒,西南特色,有时比辣椒更为凶猛,杀人不见血。糖汁,浓稠厚重,逃不开蒜的第二波攻势。辣椒油,用香料和组合辣椒在油中熬制而成。辣椒各司其职,有的负责香味,有的负责辣味,还有的负责鲜亮颜色。除了调料和面条之外,没有任何青菜或者哨子(哨子在别处也叫做浇头),就只是干干脆脆一碗面。甜水面的面条一般是粗面,有三四根筷子那么粗,口感有嚼劲,有面疙瘩的弹口,但又比年糕少一分粘黏。面长长一根,有人说一碗甜水面只有一根面,但因为太好(既是三声也是四声)吃,没一次有耐心看看这碗里到底有几根面。碗底放调料,调料上放面,上桌拌匀即食。因为面条粗壮,辣椒油豪爽,不会糊作一团,北方人管这叫不会坨在一块。
在成都吃甜水面,一般去文殊院的洞子口张凉粉。先点餐付费,后拿票,再用票换食。点一份甜水面,可以配原汤抄手一份,一干一湿,一红一白,一香辣浓郁一清爽单纯。

杂酱面

成都杂酱面,不要和炸酱面混淆。杂酱,一般是瘦肉炒干,加酱油等调料炒成哨子。杂酱面分素椒和汤面两种,汤面又有清汤和红汤之分。素椒就是干拌面不带汤,红汤就是带辣椒,清汤则是只有哨子,碗底不放辣椒但其他调料样样齐全。可谓素椒不素,清汤也不清淡。素椒杂酱面,基本上每家面馆都卖,一碗素椒好不好吃,直接体现面馆的功力。碗底料盐味放够,酱油猪油盐花椒,再来一大坨红油辣椒,来点蒜蓉提味,除了哨子都提前放进碗里。面条是棍棍面,大概是拉面里三细的宽度,刚刚煮透心,要有口感。有的面馆也用韭叶面,半厘米宽,比棍棍面薄,更能把调料裹在一起。两种面口味不同,各有千秋,但棍棍面口感稍微更劲道一点,跟哨子爽脆的口感相呼应。哨子是猪肉馅炒制而成,最后稍带酱汁。若再炒得干一点,猪肉粒粒分明弹牙,就是脆哨(子)的哨子,炒得差不多就行了,就是杂酱。杂酱面按两卖,如果饿了需要填饱肚子,可以点二两三两,如果想留点肚子尝别的口味,就点一两。但是一二三两的价格不是线性增加的,毕竟区别在面条的量,哨子和调料还是要放够了才有味道。吃素椒,要找老板打一碗面汤,所谓原汤化原食。讲究一点的就再喊一份烫青菜,一般是莲花白,有时候也有通菜。面条吃完,碗底只剩一点辣椒油,这时候再喝面汤,一餐圆满。素椒既然是家家都卖,家家也都不难吃。最好吃的是每个小区楼下居民吃得最多的那家。成都面馆五十强也不乏以素椒为主打的店,没有难吃面条,至于值不值得穿城四十分钟坐在街边等半小时吃上一碗,就见仁见智了。

铺盖面

在成都,当数北大桥北大铺盖面最有名气。本地食客来吃味道,外地食客来吃新鲜。铺盖面光听名字,似乎令人摸不着头脑。铺盖在成都话里是被子的意思,形容面片大如被子,当然是夸张的手法。做面师傅拿起一块揉好的面团,手扯几下,扔下锅中。煮熟捞起,一碗最多装下两三片铺盖。面片由于是手扯,并非厚薄均匀,跟用机器做的抄手皮煮成的烩面片是两种口感。铺盖面劲道,厚处有像饺子皮或者甜水面的嚼劲,薄处似乎入口即化,成一片固体的汤汁。
牛肉铺盖面,碗底放好调料,多有耙豌豆。浇上面汤,捞起三片铺盖铺入碗中,最后面上点上提前烧好的笋子烧牛肉,撒上葱花香菜。铺盖面一般吃带汤,干拌不如直接点刀削。夹起一片面,找到可以下嘴的角度,咬一口再配上一块牛肉哨子。面片越吃越小,从铺盖变成刀削,刀削变成面片,最后喝加了耙豌豆的面汤。以前说起北大铺盖面,脑中浮现的是一群食客在店门口,坐在小板凳,面碗放在面前的大板凳上,不亦乐乎。但又想起,以前成都好吃的面馆,哪家门口不是这般风景呢。